全国甲方IT选型大会吐槽大会之协同办公篇_免费办公软件
栏目分类:其他资讯 发布日期:2025-02-28 浏览次数:次
由企业网D1net、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和江苏省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于近日在南京盛大开启。在一系列精彩的干货分享之后,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也是企业网D1net 的一个新的活动形式,甲方分品类研讨(吐槽)大会精彩登场。
在“协同办公类”专场活动中,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医药、消费零售等多个领域的CIO及IT决策者们汇聚一堂,展开了热烈讨论与深刻反思。
会议期间,现场气氛活跃,精彩观点层出不穷,以下为本次吐槽大会协同办公篇的主要观点汇总。(以下涉及到厂商品牌处均以“某”代替。为了让分享嘉宾能毫无顾虑地展开有深度和广度的分享,确保现场观众能充分汲取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D1net不再对大会进行现场直播。如需了解具体内容,未来请现场参加D1net的各类CIO大会。)
1、 国内某知名OA、移动办公厂商,应用功能与需求不符。以智能合同为例,购买后发现很多需求无法满足,即使升级到旗舰版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时,该平台的应用背后绑定了特定的服务商,限制了我们的选择。因此,即使该平台在生态和应用市场上做得很好,但应用功能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且存在绑定销售的问题。
2、 我们在选型企业沟通工具时遇到了困境。一方面,子公司作为一线与客户沟通,更倾向于使用微信和企业微信,因为企业微信能更好地满足他们与客户贴近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国资委下属企业,我们的办公相关系统需要使用钉钉,因为钉钉与浙江省政府系统集成较好,如浙政钉等。
然而,我们仍面临如何打通企业微信和钉钉的困境,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完全打通两个封闭的体系难度很大。我们目前还在研究这个问题,并认为可能需要先从业务上考虑是否有必要这么做。
3、我们使用钉钉时,遇到了与ERP或其他第三方系统对接的问题。在钉钉专业版中,有一个叫连接器的功能,它是免费的,可以用于与各种系统进行数据打通和对接。然而,在对接某个特定功能(如合同功能)时,可能会遇到该功能未对外开放或需要额外收费的情况。
在对接过程中,我们可能首先会接触到钉钉的服务商或代理商,他们可能会提供收费的服务,但经过我们自己的研究发现,连接器功能实际上是免费的。这就让我们觉得被“坑”了。我们成功地使用连接器功能打通了多个系统,包括金蝶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编写任何代码。因此,我们认为,在对接过程中,需要仔细了解钉钉的各项功能和服务,以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选择和使用企业服务时,要保持警惕,避免被误导。
4、在前期的选型过程中,我们会特别注意平台的架构是否支持横向集成,并且会确保相关的授权和费用在合同中明确写出,以避免未来的纠纷和后患。
5、我们之前使用企业微信和钉钉作为协同办公工具。后来,领导决定引入其他协同办公工具,但面临以下问题:
(2)后引入的工具未与我们的业务系统集成,大部分员工只使用了其基础功能,且成本上不具优势。
因此,在选择协同办公工具时,要充分考虑自己公司的现有环境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工具,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
6、协同工具与IM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协同工具更注重流程管理和规范,而IM工具则主要用于日常通讯和信息交互。
协同工具的核心在于“协”,即流程管理。国内企业由于个体思维活跃,需要将这些思维尽量规范并固化为流程,以便在控制范围内进行变化。而协同工具,如泛微、蓝凌、致远等,都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飞书发源于互联网企业,并倡导网状管理模式。然而,传统企业很难将管理模式从垂直管理转变为网状管理。飞书的一些功能,如公开的工作日历和飞跃会,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管理文化才能用好。因此,企业在选择协同工具时,需要思考自己的管理模式是否适合该工具。
此外,我认为思维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尤其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层面的思维转变。他们需要看到工具背后的管理文化,并思考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使用这些工具的前提条件和变革能力。如果企业能够灌输相应的思维模式,并选择合适的协同工具,就能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快速发展。
7、我们如何陪乙方去成长,发现问题以后,如何让乙方成为我们的左膀右臂,帮我们提供价值,这是关键。
1、在协同办公软件的选择上,我认为低代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的平台允许我们自己做一些定制化的工作,不完全依赖乙方。通过学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和优化协同办公软件。
此外,我认为选择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也很重要,通过与ERP等系统的集成,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采购价格的历史查询和趋势分析等。
2、 我们在选型和实施协同办公软件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文化,选择适合的软件,并让业务部门自发地感受到OA系统的好处。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冷静分析需求,确保系统的实施能够真正提高企业效率和价值。
3、国内某数字化运营平台,功能强大,但是本地服务很弱,这可能是因为本地服务团队的能力不够强。同时,该平台的升级遇到了问题,原因是底层架构编码设计存在缺陷。尽管能理解产品更新中的不足,但售后服务不到位让我难以接受。我建议面对OA产品大版本升级时,先观望,因为首批尝鲜者往往面临较多困扰。
1、某人力资源科技公司,其SaaS产品虽然有丰富的标准功能,但二次开发困难,不支持企业特殊需求,如双架构等,且开发周期长,令人失望。
2、某企业数智化软件与服务提供商,其产品没有满足我们生产计划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升级后问题未解反增新困扰,HR系统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我们反复核对。
我们现在需要费控预算一体化软件,希望实现银企互联、税务发票池管理、预算费控功能,并且实现全系统协同。
3、某人力资源管理厂商,我们在与其合作时,历经四任项目经理最终才得以上线,但薪资自动核算功能未达到预期效果。之后我们换了两家供应商,现在基本实现了薪资自动化,但是部分数据需要手动导入。我们计划明年与OA打通,实现全面主动核算。
在财务共享项目上,我们选择了某专注于协同管理软件领域的厂商,承诺提供包括人力、电采等在内的所有软件系统,但在实施过程中,提供的咨询顾问质量不佳,导致整个项目推进困难。
4、某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厂商,其底层架构存在两大问题:表命名不清晰,让人难以明确每个表的具体用途;存储冗余,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存储,这给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不便。
为此,我们采取的解决方案是:直接进行数据库对接,没有采用复杂的接口,而是直接将数据操作做到表中,以简化开发流程和提高效率。
(1)主数据升级需谨慎:人力平台作为公司内部全协同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数据的升级需特别小心,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公司内部的整体协同效率。
(2)避免SaaS闭源风险:选择系统时,需考虑其开放性和灵活性。SaaS闭源系统可能导致业务形态无法被充分支撑,如只有一套架构而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管理需求中的法人架构和管理架构两套体系。
(3)确保系统兼容性和产品化:在升级或选择系统时,需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向下兼容性和历史数据兼容性。同时,产品化不应仅是一锤子买卖,而应考虑到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重视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乙方团队的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对甲方项目的支撑和赋能至关重要。频繁更换项目经理等关键人员会给项目带来重大挑战。
(5)加强顶层共识和体系建设:在与乙方合作时,需寻找顶层的共识,确保双方对项目目标和需求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构建一张网的布局和体系化的建设也很重要,通过组合拳的方式为项目赋能,而不仅仅是解决单一的人力资源基本信息管理问题。
1、我们使用的系统和某供应商提供的费控报销管理系统在对接上存在问题。进行二次开发之后,一旦项目科目或部门架构发生变化时,系统就无法自动推送报表,需要联系系统方和该软件服务供应商两方进行二次开发,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还延长了时间成本。
1、某知名软件研发管理软件,其宣传灵活可配,但实际操作中,因包含众多规则,难以与我们的项目流程顺利结合。尤其在流程串联方面,如需求、bug与流程的关联方面表现不佳。
1、某CRM软件服务提供商,其平台本身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老板的需求过于灵活和开放,导致该平台无法满足需求。
2、作为通用软件产品,不可能完全匹配个性化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该自开发。自开发是低成本、高适配的解决方案,对企业做大做强至关重要。我认为IT部门不能完全依赖乙方,而是要采用自开发方式,推动企业正向发展。我们需要有老板思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某电子合同平台,系统不够灵活,初期说能定制,结果只有几个模板。企业发展后,合同条款需微调,但系统不支持,造成困扰。
2、合同的智能审查可以通过AI技术外挂来解决,而不是集成到现在的合同管理体系中。
如何解决乙方厂商报备的问题?一种是用公司不同的法人主体,找本地公司及其支持团队报价,前提是内部IT财务支出能支持。另外,可以选择自己组建团队。
3、寻找源头厂商或乙方服务商,最快捷的方式是通过圈子找。例如找范总,他手里资源丰富,有口碑背书。圈子对CIO们很重要。
相关热词: 免费办公软件